和潤愛車靈活金增貸現有銀行車貸繳款者,若有資金上的需求.皆可申貸! 和潤車貸特別為您服務, 最新方案, 對保完成和潤快速撥款, 迅速和潤申請簡便, 優質的和潤車貸審核容易,和潤熱心與用心!和潤企業讓您看得見!公司營業車融資生意人的資金週轉好幫手.額度高.利率低.撥款快. 租賃車融資專案租賃車也可辦融資. 創業圓夢,不求人!

官方線上申請http://www.hfchot.com.tw/消費購物,滿足您!歡迎 VIP客戶續貸、二胎增貸、和潤舊客戶續貸!免費諮詢0800-085-885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進入網站參觀:





商品訊息描述:














  •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美力的基礎,來自於美感的養成,而這一切,都緣自於幼年即開始的教育。

    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它可以是音樂饗宴,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

    北歐芬蘭本著「以孩子為中心」的思維,將「美感」教育往下扎根,讓孩子從小多動手做、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自然而然對藝術、音樂與人文產生興趣與欣賞能力;芬蘭更將「美感」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讓音樂、建築、設計美學成就驚艷世界。這樣的美力教育,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值得你我深思。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彭廣林(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專序推薦

      吳祥輝(知名作家)
      陳郁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楊 照(知名作家)
      蔡詩萍(知名作家)
      謝婉玲(東吳大學副教授)
      蕭慧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感動推薦(以上按照筆畫數排序)



















    • 作者介紹






      陳之華 (Yolanda Chen)

      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亦曾旅居於英國曼徹斯特、美國夏威夷、西非洲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行旅足跡遍歷四十餘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榮獲台灣各大書局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年度暢銷好書、選書與多處地方縣市政府之優質推薦好書。

      Email:yolandachen24@gmail.com
      臉書:陳之華Yolanda Chen

      作者相關著作:《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目錄導覽說明






      • 序 掌握美力,從教育開始 林千鈴
        序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 洪蘭
        序 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 彭廣林
        自序 美力教育在芬蘭
        前言 與赫爾辛基音樂院的相遇

        第一章 美的邂逅
        1. 原來,她是音樂大國
        2. 以出產「世界級指揮家」聞名
        3. 從大自然中找靈感的設計大師
        4. 為了病患,大師設計了座椅
        5. 不只是花瓶
        6. 機場的視覺藝術
        7. 來赫爾辛基看建築?
        8. 一百三十年的芬蘭建築設計比稿!
        9. 為何要建築比稿?
        10. 公共圖書館成為建築佳作
        11. 一座城市的希望與未來

        第二章 美的扎根
        1. 嬰幼兒音樂啟蒙課
        2. 綿密的音樂教育網
        3. 音樂教育是給每一個人的
        4. 美力的終身學習
        5. 動手去做是關鍵
        6. 孩子學建築
        7. 都市計畫,邀請孩子來決定
        8. 陪孩子一起找合適的樂器
        9. 過與不及之間
        10. 練多久,孩子自己決定
        11. 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
        12. 自然、自在,是重要的養分
        13. 一場青少年大提琴比賽

        第三章 美的饗宴
        1. 小城,也能躍升為歌劇重鎮
        2. 迷你小鎮創造世界級音樂節慶
        3. 節慶活動,也要往下扎根
        4. 保羅國際大提琴大賽
        5. 最勁爆的北國之光
        6. 妖怪樂團
        7. 「廣場」上見!
        8. 兩百里路的音樂饗宴

        第四章美的省思
        1. 美力,我們為何害怕呢?
        2. 踏出「美力」第一步
        3. 教育,是提昇美感的途徑
        4. 哪一幅畫,最吸引你?
        5. 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6. 請問,我們直笛吹了幾年?
        7. 讓每個人都懂吉他
        8. 為何是狂賀呢!?
        9. 聽眾,也是需要培養的
        10. 我們一起去聽音樂會
        11. 誰不知道華人的「厲害」啊?
        12. 框架與格局

        後記 讓你我的生活,因美感更豐富

















      推薦序1

      掌握美力,從教育開始

      美,在這個時代與這個社會的需求,已經超過我們的理解和想像。

      芬蘭的教育魔法早已受到各界矚目,談論的人也的確不少。但本書作者從美力的角度出發,從美術、建築、設計、音樂等,種種藝術的不同向度做整體性的觀察;並且透過兒女在台灣、芬蘭兩地受教育的來去經驗,比較各自的教育觀念與方法,逐一破解芬蘭美力的成功密碼。

      兩地最大的歧異,其實是教育者的價值觀。作者直指台灣沈痾,是因為擔心藝文與音樂課會阻礙下一代追趕「科技至上」的世界潮流,所以「不只是父母心裡排斥、輕忽美力教育,有時甚至連教育工作者,也避之唯恐不及。」這情況其實是你我早已心照不宣的事實。在台灣,每個人幾乎都明白五育均衡、快樂學習的大道理,但執行起來,似乎又是另一回事。

      這幾十年在升學主義重壓下,絕大多數台灣人的藝術教育經驗都不夠完整,若不是完全空缺,也是零碎與片段。音樂美術多半是課表上的妝點科目,它們一向是無足輕重、升學不考的副科,怎知道時代輪轉,如今一躍成為時代潮流,這才讓整個社會緊張起來。

      於是,政府各類文創活動頻繁舉辦,各式各類的才藝補習班到處林立。可惜的是,社會裡長久存在著一種很深的誤解,以為提倡「欣賞」,一年辦幾場活動,鼓勵大家看畫展、聽音樂會、看表演或辦競賽,國民的藝術品味就會提升,生活美學即被提倡,其實這是不解藝術本質的藝術策略,不僅遺憾了用心,也浪費了經費。另外,父母為了培養小孩的藝術氣質,疲於奔命於各種課後才藝補習,一旦遇到課業壓力,卻又輕意半途而廢,捨藝能而就學科。

      藝術在台灣教育中的癥結存在已久,我們曾經長期貶抑美的重要性,在生活困頓的過去,它一無價值;但在經濟富裕的此時,卻又焦慮急切的想補足這積重久遠的美學赤字。而當我們踏出補救美、尋找美的途徑,卻在一開始就步上了歧途。

      踏出美力的第一步是在觀念的轉變,針對台灣家長要求進步與成果的功利心態,作者在「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篇章裡強調,孩子應該在自然、公平、均衡、沒有競爭壓力的遊戲環境裡學習。的確,當藝術抽離了遊戲本質,就失去了意義;沒有遊戲的樂趣,就不可能培養喜愛和興趣。在台灣,多少孩子因為學琴而害怕音樂,因為學畫而厭惡藝術,都是父母缺乏藝能學習的漫長養成經驗,如此教育者不只無能培養出藝術美的情性,甚至成為最嚴厲、傷害最大的教育殺手。

      在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教育」才是提升美感的途徑,這正是終止台灣社會茫然追尋的一劑良方。的確,音樂、美術、舞蹈等等任何藝能的學習,都需要教育的長期累積淬鍊,是無法簡省、不可化約,沒有捷徑。美的力量,來自幼年持續學習累積的深厚底蘊,點綴性的點到為止的「才藝補習」,絕對無法窺探到藝術的堂奧;美的力量,藏在很深的深處,需要深耕,才能收穫。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林千鈴

      推薦序2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

      我們過去對芬蘭的印象是北歐氣候嚴寒的小國,如此而已。但是自從陳之華把她在芬蘭居住六年的經驗寫出來後,我們對芬蘭就開始熟悉起來,尤其芬蘭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教育,讓我們羨慕不已,開始有一波波的教育學者去芬蘭取經;而芬蘭政治家們所寫的《芬蘭的一百個社會創新》(天下雜誌出版),也成為政府官員人手一本的書,我們問:「芬蘭能,為何我們不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本書中。馬丁路德早在十五世紀就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在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和品格的高下」。芬蘭重視我們台灣認為可有可無的美育,且是全民美育,提升了整個芬蘭人民的素質與品德。一根鐵鏈,最弱的環節決定它的強度,只要一個環斷了,其他環節再強也已無用;一個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水超越那塊木板就溢出來了;一個人的性格,最差的一面決定他的前程,能力再好,品德不好,沒人敢用。所以一定要整個國家人民的水準一起提升,這個國家才有競爭力,尤其品德是內隱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更是要從小做起的。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芬蘭政府盡全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美」就是人與動物相差「幾希」的那個「幾希」。幼兒進音樂學院不一定要已經會拉琴,會彈某些樂器,他們可以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只要有節奏感、音感好,便可以被錄取。這對台灣的父母來說,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事。但是細想一下,孩子有可塑性,只要有音感、對音樂有悟性,為什麼一定要先會某種樂器才可以錄取呢?和氏璧未開之前,不也就是塊石頭嗎?看到赫爾辛基音樂院錄取學生的標準,真覺得他們懂得教育的精髓;也聯想到我們小琉球的孩子什麼美育的機會都沒有,他們沒有音樂老師,也沒有美術老師,有個國小校長告訴我,他們的小朋友連小提琴都沒有看過,更不要說什麼美術館了。看到芬蘭如此重視學生的美育與品德培養,真是非常感慨。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政府才能看到美育對孩子心靈啟發的重要性。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如聽仙樂耳暫明」的那種感覺,我曾親身體驗過。那是去美國留學的第一學期,整日理首書堆,生活單調枯燥,有一天放學回家,經過一戶人家門口,聽到裡面有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音樂流洩出來,那琴聲真的如《老殘遊記》中所描述的「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我佇足在那家門口,一直到樂曲結束才再舉步往前。接下來三天,我都非常的快樂,好像鬱悶的心情得到抒發,也是第一次感覺到人生除了填飽肚皮,還有更高層次的需求。

      文明社會的責任是讓生命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偏鄉的孩子在這個地方差太遠了,而長期注重科技的結果,也使我們一般老百姓的美育修養不夠。希望這本書能讓大家看到美育的重要性,一起致力於品德根本的美育的提升。

      芬蘭能,只要我們肯去做,我們一定也能做得到,孔子不是說「有為者亦若是」嗎?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推薦序3

      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

      自外取經一直是台灣國家社會發展的主要模式。近年來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台灣的發展面臨諸多難解的瓶頸,從每年絡繹不絕造訪的諾貝爾獎得主與大師們,可以看出台灣政府與民間是多麼的努力想要突破現狀,再創新局。但庶民文化的思維與菁英文化的思維到底是天壤之別,台灣的教改就是一個慘痛的經驗。

      陳之華《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一書,讓我們看見一個在過去歷史中,沒有自我獨立生存空間的國家,是如何在百年間一步一步形成共識,走出強鄰文化的陰影,建構出一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作者雖然是從教育的角度來審視旅居芬蘭六年的點點滴滴,但文筆所到之處,探討的是更深遠寬廣的國家文化核心價值!

      在追求理想美育的過程中,作者實際走訪芬蘭各地發展有成之城鎮與相關單位,一一拜訪各方主其事者,深入了解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是如何具體落實在諸如基礎教育(國民義務教育)課綱(教育制度-人才培養)、公共建築競圖的評比方式(公共建設-城鄉規劃)、節慶活動之永續經營模式(文創產業-品牌形塑)……等實務層面上,見證百年有成的美感大國。

      閱讀最重要的功能在於詮釋,一本好的著作能帶給讀者更高、更深入、更多元的詮釋角度。很難得的,這本書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看待台灣「國家大事」的角度。從芬蘭人知己知彼的務實作風,看見台灣文化性格浮誇沒耐性的一面!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於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顯然,芬蘭人做得很成功!

      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彭廣林

      作者序

      美力教育在芬蘭

      這本書想要談的,其實是我長期以來一直要寫下的感受。

      也或許因為如此,所以在這本書的形成之中,反而生出了許許多多到底該如何進行的小小難處。

      去年底,起手開始書寫時,曾經愁煩於哪一些是曾經寫過的觀點,以及先前幾篇專欄文章似乎可以再改寫,收納於此書中。於是,我就不停的在為這本書應該從何談起,又該從何處切入,煩惱了好一陣子。

      北歐芬蘭已經遠近馳名,卻尚未被國人廣為熟悉的音樂成就與教育,我到底該如何從頭說起呢?而她早已立足世界,並對處於亞洲的我們並不陌生的設計,其內涵與廣為扎根於基礎教育的哲思,又該如何讓大家更進一步深入體會呢?自己與兩位女兒在北歐生活了六年的音樂院,所經歷的各種學習與啟發,應該以哪些角度述說才能讓閱聽者了解呢?

      我是應該要綜觀所知的做綜合性介紹,還是詳細縷析制度、施教、體系呢?

      我知道,不論是以何者為起點,切入的難度都將不小。

      難度,主要在於北歐芬蘭的設計所呈現的「美感」,以及形塑這種思維,與給予建築、器物、家具、產品等設計師發揮空間的寬容、尊重,絕不只局限於設計大師阿爾托(Alvar Aalto),也不會只是局限書裡提到的經典特定花瓶、座椅或建築等,因為單單要就建築設計來深入探討,那絕對是一篇又一篇大師與美力探尋之路,也不是一本書冊所能承載得了。

      同樣的,音樂也不是一本書冊的事。真要講芬蘭的音樂風貌,就以芬蘭人對音樂的熱愛、創作上的痴迷、各地蓬勃發展的音樂課程和節慶活動等,儼然已形成一個傲視群倫的「文創」產業,而這一切都不是空喊口號和標榜投入千百億經費所能成事的,那芬蘭又是如何一步一腳印的做到呢?

      我原本以為,自己要講述芬蘭是如何建構起篤實卻又張力十足的「美力」教育,但在書寫之中卻先探討了她的文化、藝術、音樂、建築與設計的成就,以為唯有如此,才能將「美力」的呈現及其成功的因素,轉化為我一直喜愛談論的「美感」教育。畢竟,表面張力是要靠著充沛的資源從下而上的撐持起來;而人的素質與廣為培養的機制,才是最重要的國力基礎。

      我知道,在談論任何「美力」之前,如果沒有足夠讓「美力」可以扎根、發芽、茁壯、長成的沃土,和政府與民間共同攜手長期、大力澆灌的各種養分,「美力」終將難以真正百花齊放、遍地開花,更無法真正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從而再讓每個人發自內心的支持「美感」落實在你我的身邊。

      而「美力」的基礎,是來自「美感」的養成。

      「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它可以是音樂饗宴,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

      在北歐芬蘭這幾年,我深深體認到,美感的養成,是需要從小啟迪,一生感知的,而這一切,都緣自於從幼年即開始的教育啊。

      所以,我的書寫心思轉向了,我想應該探究的是更多芬蘭如何把「美感」往下扎根的教育,真正經過數十年推動,落實在基礎義務教育裡面;以及如何在獲得全球推崇的教育成果之際,還能把「美感」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讓「美力」成為孩子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真正實力。

      這樣的美力教育,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才是值得取法、效尤的對象。

      有些人可能以為「美感」無法當飯吃,可是廿一世紀的今天,誰又能說「美感」無法成就大事業?風靡全球的iPad 舵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不正是「美感」經濟的最佳實例之一?

      當然,「美感」養成之精神,絕不只是希望孩子們成為另一個賈伯斯,而是希望以「美感」將你我的生活與環境推向更加美好的願景,以及透過「美力」教育的世代扎根,而逐漸邁向願景所在的彩虹另一端。

      「美力、美感」是一種關鍵能力與養分,同時也應該是一個良好公民的基本能力,在我們仍舊習慣埋首基測、學測、分數、排比等升學途徑之際,別忘了抬起頭來呼吸、感知一下世界的設計與人文美學脈動,檢視一下我們朗朗上口的「文創產業」。

      這一切的出發點,正是你我孩子們在九年或甚至十二年的義務教育期間所需要被啟迪、被培育的「美感」能力。

      再次謝謝您來看我的書,你我之間的「美力」對話,將是心靈流動的最好因緣。

















      第二章 美的扎根


      嬰幼兒音樂啟蒙課


      我一直很好奇,芬蘭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哪一個階段,會讓他們開始接觸音律。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我經常在赫爾辛基音樂院裡,看到爸爸或是媽媽帶著還不會走路的小嬰兒到院裡來上課。


      我和音樂院的院長瓦梅(R.Warme)女士問起,如何進一步觀摩院裡嬰幼兒階段的音樂學習課程。


      幼兒音樂啟蒙課程(Music Playschool),在一九九○年代開始於芬蘭及北歐國家蓬勃發展。這是專門提供給七歲以下幼童的一般性音樂課程,年齡相近的幼童為一班,每班人數約在五至十二人。


      以赫爾辛基音樂院為例,院裡設有可以帶著嬰兒共同參與的家庭團體課程(Family Group),每週上課一次,每次三十分鐘。只要家有三到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及其父母,皆可自費報名參加。


      這項課程,讓新生兒的父母們,在政府規定的﹁育嬰假﹂期間,有機會帶著新生兒到音樂啟蒙班來,透過專業老師的引導,配合著音樂,開啟父母與嬰兒間甜蜜的「手舞足蹈」律動。父母不只增加了與嬰兒互動的機會,也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家庭社交活動。


      在十二月中旬的嚴冬,我到赫爾辛基音樂院觀看了數組不同年齡的嬰兒律動家庭團體課程。


      教室外,擺放著一排排裝備齊全的可愛娃娃車,才走進教室,就看到一群坐在木椅上的北歐媽媽,開懷又溫柔的將嬰兒放在自己的腿上,輕輕搖擺,大家隨著老師的肢體動作和樂曲節奏,一起舞動著。


      隨著音樂的節奏變換,只見媽媽們起身,一會兒將嬰兒抱到自己肩上,不一會兒又換到手臂上;所有人一起做著各種形式的律動。最後,老師在地上鋪了一張大軟墊,媽媽們紛紛席地而坐,墊子上的嬰兒們則兵分多路的爬啊爬著。然後老師給了所有父母一個配有兩枚小鈴鐺的小手環,讓父母拿著小手環在孩子眼前與耳邊搖晃著,有的嬰孩會一把抓住拿起來玩,有的則是父母親握在手裡讓嬰孩把玩。不一會兒,老師唱起了溫婉可親的悅耳歌曲,媽媽們緩緩的跟著哼唱,各家嬰兒也或坐或趴地的搖晃擺動。大家以吟唱歌聲暖和了嚴冬的冷冽,一旁的我也被這般祥和的氛圍給動容了。


      隨後,我再觀摩了其他幾組必須由家長陪同的幼兒家庭團體課程,以及一歲與兩歲孩童的音樂課程。這些課程同樣是每週上課一次,每次三十分鐘。我去院所的那一週,正好是耶誕節前夕,音樂教室滿布了耶誕裝飾與氛圍。課堂中,老師拿起了芬蘭傳統的撥弦樂器Kantele,一邊彈奏,一邊唱起歌來。這幾堂課,多了不少爸爸的陪同,形成了萬紅叢中幾點綠的其樂融融,倒也令人望之莞爾。


      赫爾辛基音樂院裡開設的嬰幼兒專屬音樂課程,包括聆聽音樂、律動、親子互動、歌唱等,會配合嬰幼兒的年齡來做課程規劃、內容設計與分組上課。無論是哪一項課程,最特別也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當嬰幼兒坐在父母腿上時,一雙雙可愛至極的靈動大眼總是四顧觀望,尋找各種聲響與影像。


      聖誕節來臨之際,少不了符合時令的耶誕歌聲。在三至五歲的幼兒音樂啟蒙組的課程中,課堂裡多了歡樂的耶誕歌聲與律動。這些每週一次、每次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老師同樣透過歌唱、遊戲、聆聽和律動,讓幼童對於音樂的旋律、韻律產生共鳴,希望能啟發幼童對音樂的興趣與感受力。


      那天,老師準備了手風琴,她先以彈奏、演唱做為引導,再由孩子開始彈奏Kantele,有的孩子還打起了敲擊樂來。隨後,課堂中大家一齊打著非洲鼓,也適時換上了木琴,一邊敲打、一邊高歌。


      此外,院裡也設有六歲與七歲的團體樂器組(Instrument Group),每週一次,每次則是六十分鐘。


      芬蘭的音樂教育,是完整且連續的。在嬰幼兒的音樂啟蒙課程之後,接續的是音樂院預備生的課程。預備生的年齡約在五至七歲間,赫爾辛基音樂院所招收的預備生大約四十位,課程為期兩年,結束之後,孩童可再依據自己的興趣與意願,決定是否持續參與後續的音樂院正規課程入門考試。一旦進入正規課程,就屬於音樂院裡的基礎班與進階課程的學生了。


      北歐的音樂學習環境,最重視的,永遠都是孩子本身的感受、意願與自發性的學習動力,所以師長們並無統一年齡層的課表進度壓力,而是依孩子的學習情形「客製化」教學內容。


      到底何時是孩子開始接觸音樂的最佳年紀呢?應該從何時起,讓孩子參與其他各式的音樂課程呢?


      這些疑問,即便在芬蘭,也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基本上,芬蘭人認為只要孩子有意願,父母也具有正面的音樂學習觀念,就算孩子已經九、十歲了,還是隨時可以參與額外的音樂課程呢。愛上音樂,永遠不嫌晚。(待續)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分級:普級
      開數:18開17*23cm
      頁數:272


      出版地:台灣














      商品訊息簡述:






      • 作者:陳之華

        追蹤











      •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社追蹤

        功能說明





      • 出版日:2011/8/1








      • ISBN:9789862167878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全齡適讀




      • 館主推薦:★★★☆☆










      90DB6ABE6E9A04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l30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